【wONdEr|奇妙醫言】糖胖密友招「損友」併發症一籮籮|周振中醫生
「糖」、「胖」人口在港非常普遍,市民應及早揪出這兩位糖胖密友,持續妥善管理。
古有神農嚐百草,今有肥胖養百病。相信不少人只覺得肥胖「唔靚」,但其實它已被世界衛生組織(WHO)列為病症。當脂肪多儲一層,各式各樣的併發症與死亡風險亦更上一層樓,可謂百病之源。而肥胖與糖尿病亦息相關,它們一旦聯手,形成糖胖症,對身體造成的破壞更以幾何級數上升。剛開始時不知不覺,至病情嚴重時方發現,百病早已纏身,大幅影響生活質素。因此,及早揪出這兩位糖胖密友,持續妥善管理,優質生活質素才有保證!
糖胖症好像有點陌生,但根據最新的2014至15年度香港人口健康調查數據顯示,15至84歲的人口中,BMI指數≥23的超重及肥胖男士近6成,女士亦接近一半;至於二型糖尿病的患者,整體比率亦逾8%,可見「糖」、「胖」人口在港非常普遍;更值得關注的是,逾一半確診糖尿病的患者在調查前並不知道自己患病,正正與糖尿病早期無甚症狀有關。
事實上,二型糖尿病患者中有肥胖問題的人士佔很大比例,與此同時,肥胖人士亦較易患上二型糖尿病,肥胖人士應提高警覺。兩者如此密不可分,其實有因可尋。肥胖,尤其是中央肥胖,即器官之問積存本不應存在的脂防,會構成一套活躍的荷爾蒙系統,不停釋放有害物質,干擾血糖及血脂的代謝作用,從而增加患糖尿病及高血脂的機會;這些有害物質亦會令血管粥樣硬化、血液變稠,使血管欠缺彈性,容易栓塞,增加高血壓機會。
作為百病之源,肥胖當然不止帶來三高,更可帶來全身性毛病(見表一),再結合傳統糖尿病帶來的併發症(見表二),糖胖症的危險程度遠比想像高。併發症大增糖尿病患者的死亡風險,較常人高2至3倍,若再結合肥胖,死亡風險又再提升;如因此惹來高血壓和高血脂,併發症越多,死亡風險自然加倍「升呢」。
最棘手的是,以上「三高一肥」並不會即時帶來任何影響和感覺,故很多人連身體悄悄邁向百病亦不自知。不想百病埋身時方後悔,便需依靠市民自覺,及早尋找專業醫護團隊進行全面評估,找出這些「未病之病」,再持續依從醫護人員的分析和建議,積極面對和管理。不少香港人生活壓力大,加上高脂、高糖、高熱量、低纖的飲食習慣,中招機會「話咐易」,若伴有家族史、肥胖、檢驗出「三高」之一等,便應盡早考慮評估。 即使發現「中招」,亦毋須過於憂慮,醫生會視乎個人生活模式,度身制訂個人化的病情管理方案,並不一定需要服藥;即使需用藥,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,新型降糖藥早已擺脫傳統藥物帶來的增磅問題,部份如SGLT2抑制劑、GLP-1仿腸降糖素,更有助減磅,推動患者脫離「糖」與「胖」之間的惡性循環。病症本身或許並不可怕,只要市民願意先踏出第一步,積極尋求改善健康的態度,未來就毋須擔心生活質素被病症拖累。
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
周振中醫生
補充資料
表一:肥胖帶來的併發症
肺部:肺功能減弱,容易患上睡眠窒息症,同時血壓上升,增加壓力
肝臟:肥胖帶來三高易引發脂肪肝,有機會引致肝硬化、肝衰竭、肝癌
婦科:不育、經期紊亂、多囊卵巢症
骨科:退化性關節炎機會較高
代謝:容易尿酸高而引發痛風
免疫系統:較一般人弱,容易受戚染,如流感,因而誘發嚴重併發症如肺炎
情緒:容易情緒低落、抑鬱、自殺率較高
其他:患癌機會較高
表二:傳統糖尿病帶來的併發症
•微細血管病變
眼睛:眼底出血引致視力下降、白內障、青光眼機會上升
心臟:,心肌發大致心臟衰竭
腎小球:蛋白尿、腎功能下降、末期腎病、腎衰竭
足部:神經線受損致麻痺、末端血管流量減弱致感覺遲鈍、容易受咸染、截肢
其他:性無能、不舉等
•大血管病變
腦部:中風,多為缺血性中風,出血性中風亦有機會
心臟:冠心病(較一般人更易出現多條血管阻塞,未必能以通波仔解決,需進行搭橋手術方可)
注:資料由醫生提供
轉載自:2018年7月6日 #蘋果日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