據香港衞生署公佈的人口健康調查結果顯示,本港約有五成年齡介乎15至84歲的人士屬於超重及肥胖(體重指標BMI>23kg/m2或以上)。有專科醫生指出,近年醫學界已將「肥胖」定義為「肥胖症」,它與糖尿、高血壓及高血脂的性質相似,都屬於一種長期慢性病,而且最易被大眾忽略。
據香港肥胖醫學會會長周振中醫生表示,三高與肥胖都屬於以客觀數字去定義的「數字病」,但這些病本身不會對患者帶來太大不適,到出現併發症時其實已到達一個頗嚴重的地步,所以他一直建議需要防範於未然,治未病之病。「其實肥胖症比三高更加難控制,肥胖是指身體有過多脂肪,並儲存在不應有脂肪的地方,例如器官性肥胖就最為常見。由於脂肪比例較難準確量度,故醫學界一般會以BMI作為肥胖症的準則。」
熱量平衡機制阻減重
周醫生續稱,「減肥」的道理顯淺易明,當消耗的熱量比攝取的多,身體就會將儲存的脂肪燃燒,但實行上卻有一定難度。「人體所有活動也會消耗熱量,一般人的基礎新陳代謝率約為600至800卡路里,而進食時亦會消耗少量卡路里,之後就是其他活動及運動。不過,原來身體亦有一個熱量平衡(energy balance)機制,當節食時攝取的卡路里降至水平以下,基礎新陳代謝率就會隨之作出相應調適,例如指示大腦增加饑餓感、減慢基礎代謝等等,故很多減肥人士在頭3至6個月減磅效果理想,但中段卻出現一個較長的平台期,原因正正是飲食或運動打亂了身體的熱量平衡機制。」
雖然「減肥」知易行難,但周醫生鼓勵有體重問題的患者應積極面對,皆因肥胖是百病之源,能針對源頭對症下藥,因肥胖而引發的併發症機率可以大大降低。「減重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,需要長時間管理及控制。治療「肥胖症」一般建基於兩大基礎:藥物及非藥物治療。非藥物治療包括調整生活方式及飲食習慣,除了老生常談的均衡飲食及恆常運動,更要分析患者進食的形態及習慣,再針對性選取可行的治療方法。」
新一代核准用於減重的「GLP-1類似物」
至於藥物治療則有了新突破,周醫生解釋,早期的減肥藥如精神科「安非他明」或「痾油丸」,兩者雖然有效,但都有極明顯的副作用,現時已經不合時宜。新一代的減重藥物,是以皮下注射方式的「GLP-1類似物」,其減重作用主要透過增加患者的飽肚感,並通過延遲胃部排空速度,使患者的飽腹感延長,最終達到降低食慾及減重效果。不過周醫生補充,這種藥物本身是用作控制血糖,但強調並非所有「GLP-1類似物」都可以有效用作減重治療,「現時醫學界只有一隻與人體GLP-1相似度達97%的『GLP-1類似物』是經由香港衛生署、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(FDA) 及歐洲藥物管理局(EMA)批准可用作減重,一般是每日注射一次、每次3mg,可以為肥胖症患者降低約8-10%體重,比例算是非常可觀。」此外,患者可以使用短及幼的32G 4mm針頭注射,使用上亦十分方便。
這新一代「GLP-1類似物」減重藥物的另一個好處,是注射這隻樂物可以自然地控制食慾,患者減重後從而可改善不同的疾病風險,如2型糖尿病或其他心血管疾病,因此可望成為發展新式減肥藥的新方向。最後,周醫生重申,藥物是治療肥胖症的基礎,但不可視之為代替品,患者必須從改善生活及飲食習慣做起,雙管齊下才能達到長遠及持久的效果。
亞洲成年人理想體重指標 (香港衛生署現所採用的肥胖標準) |
BMI體重(公斤)/身高(米) | 級別 |
18.5-22.9 | 正常 |
23-24.9 | 超重 |
25-29.9 | 肥胖 |
30以上 | 嚴重肥胖 |
周振中醫生
香港肥胖醫學會會長
(以上資訊由醫生提供)
轉載自:2018年10月11日 #都市日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