衛生署去年公布一項於2014年12月至2015年8月期間進行的人口健康調查結果。數據顯示,本港年齡介乎15至84歲的人士當中,出現以下問題的比率是:超重或肥胖(5O%)、高血壓(27.7%)、糖尿病(8.4%)和高膽固醇血症(49.5%)。周振中醫生表示,上述問題是造成心血管疾病、中風、心衰竭、末期慢性腎衰竭、睡眠窒息和癌症等風險因素。
過去數十年來,香港的衞生情況有很大改善,醫療技衛、藥物研發大躍進,許多疾病有得醫治,人的壽命延長。「年過60歲的大有人在,但不代表這些人很健康,更甚是他們可能因患慢性疾病而經常入院,為香港醫療體系帶來壓力,造成公立醫院經常出現病房爆棚之主因。」
肥胖問題不易解決
他強調,香港人壽命長絕非壞事,但不要忽略「治未病之病」的重要性。「未病之病」包括:肥胖、糖尿病、三高(高血糖、高血脂、高血壓)。高血糖不等於糖尿病,但在高血糖的階段己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。「做好治未病之病,相信往後社會上的慢性疾病人口減少,年紀大卻健康正常的人口會增加。」
他又稱,肥胖、糖尿病、高血糖、高血脂、高血壓5大慢性疾病之中,處理肥胖最不容易,因為其他4種慢性疾病患者,只要有相當生活模式的改變及長期服藥依從性,大部分病情可以受控制。
至於肥胖,減肥藥物的發展處於初生嬰兒階段,沒有太多長期數據證明它能安全有效控制肥胖。減肥手術有一定的風險,不是很多人願意做,適合做手術的人亦不多。
建立良好生活模式
周醫生指出,餘下較理想的減肥方向,便是生活模式的改變,包括幾個範疇,其一是識飲識食(包括量和質),必須明白及同意持續進行。其二是活動量,由真正的運動,到日常生活中增加活動的方式,共有兩個層次。其三是心理治療,包括思維上、行為上、觀念上的改變。「當生活模式變成習慣,就能夠持之以恒。」
說時容易做時難,成年人想改變生活習摜,亟需一個動力來源。「很多人被點醒後會明白自己為何要減肥,例如可能是家庭經濟支柱,會為健康而減肥。不少中年男性的生活習慣很差,放縱飲食又不做運動,只要他們從細微入手,如戒掉高糖飲品,日常多走幾步路,已可以慢漫見效果。」
成功減肥的關鍵
他重申,想減肥成功,最重要是夠自律。「先了解問題所在,如果自己有中央肥胖、將來要面對有幾大的悲劇?一旦定下減肥目標,不論為家庭、為自己的形象,為健康,都會有一個較強大的自律性,而且能夠堅持下去。減肥的形式因人而異,有的是多做飲食控制,有的是做運動比較多。」
醫生會為病人進行專業的評估,排除患者因內分泌問題而導致肥胖。「部分人的肥胖基因很強,難以減肥,他們惟有做好慢性疾病的管理,做個健康的肥胖人士。世界上有些肥人長久以來沒有慢性疾病,亦有些人略為肥胖,但已出現疾病,這只能夠歸咎於各人的基因設計不同。」
他補充,一個國家想推動全民健康,必須要有不同的策略,才有機會控制社會上各種慢性病的問題。因此必須加強對市民飲食及相關之營養知識的敎導,包括食物與健康的關係,營養標籤,熱量計算,對食物的態度等,而且不只是提供敎導,終極目標是在社會上建立一套健康及快樂之飲食文化。
周振中醫生說:「人體要增加10磅體重相當容易,但要減去10磅體重,可能要花上10倍的努力。」
跑步一小時消耗500、600個卡路里,但飲兩、三罐汽水或吃三分之一碟乾炒牛河已攝取500、600個卡路里,可見運動與飲食管理同樣重要
找出減肥對個人的意義,付諸行動,較能堅持下去。
轉載自:2018年5月21日 #香港經濟日報